錳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多種物理化學形態。其中,二價錳以溶解態存在,無色無味且不產生沉淀。然而,一旦經歷氧化過程——無論是由空氣、微生物作用,還是水中消毒劑的氧化——它將轉變為三價或四價形態,并以黃色或黑色顆粒態沉淀物沉積下來。
我們的供水系統是一個相對獨立且封閉的體系,遵循物質輸入輸出的基本原理。錳的輸入主要源自含錳原水,含錳原水通過原水管進入水廠。在水廠內,通過常規的沉淀和過濾工藝流程可以去除顆粒態的錳,然而溶解態的錳能夠穿透水廠的各個處理環節,進入市政管網。在管網中,溶解態的錳會持續在空氣、微生物和消毒劑的作用下發生氧化和沉積作用,當沉積到一定程度會達到非穩態平衡。若水質、水壓的穩定性發生變化,管道中含錳沉積物便會失穩突然釋放,導致大規模的黃水問題。
因此,我們構建了一個全流程管控的研究思路,涵蓋從水源到水廠管網的各個環節。在水源端,研究如何減少錳元素進入供水系統的問題。在水廠端,我們關注如何迅速氧化錳并將其有效去除,以降低錳元素輸入管網的量。至于管網端,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抑制錳的氧化反應,確保其穩定傳輸,防止錳元素沉積。對于已經沉積的錳,需要研究如何進行有效沖洗和排放。
遵循此研究思路,飲用水水源普遍以河水和水庫水為主,若以河流作為水源,由于河水流動特性,其溶解氧含量較高,水中的錳含量低,并且主要是顆粒態的錳,水廠容易處理。然而,在水庫,尤其是在南方高溫時,水溫分層現象顯著,表層與底層水體缺乏有效的垂直混合,造成表層水錳含量較低。但隨著深度增加,錳含量會驟然升高,且主要以溶解態形式存在。基于此現象,可以采取汲取表層原水的策略,以減少底層高含量溶解態錳原水進入水廠。
在水廠端,我們的目標是提升錳的氧化速率,力求在砂濾池前將錳完全氧化。盡管存在多種氧化錳的方法,如臭氧、二氧化氯和高錳酸鉀等,這些方法各有其局限性。我們的研究聚焦于活性炭催化下氯(氯氣或次氯酸鹽)快速氧化溶解態錳。從圖中左上角的圖表,紅色曲線展示了在無活性炭催化條件下,次氯酸鈉氧化錳所需時間長達數小時以上。然而,加入活性炭后(藍色和黃色曲線),氧化過程顯著加速,最快可在十幾分鐘內完成錳的徹底氧化。
對管網端的研究,我們構建了一個模擬管網系統,研究在不同消毒條件下錳的氧化沉積情況。研究發現,在無消毒劑以及1mg/L余氯這兩種條件下,錳在管網中的沉積現象十分顯著。然而,當消毒劑濃度為0.3mg/L余氯或1mg/L氯胺時,錳在管網中的沉積速度顯著減緩。原因分析,無消毒劑條件下微生物氧化起主要作用;1mg/L余氯消毒則是強氧化作用;而0.3mg/L余氯或1mg/L氯胺消毒時,則是弱氧化作用,既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又大大減慢了對溶解態錳的氧化。因此,采用氯胺消毒相較于水廠日常采用的氯消毒,能夠有效減少90%以上的錳在管網內的沉積。這是出廠水使用氯胺消毒的另一個新優點。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