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供水系統中,余氯不合格往往與污染隱患相伴而生,這些隱患既源于設備維護疏漏,也與工藝設計缺陷相關。同時,二次供水余氯不合格并非單純的指標異常,而是會引發從水質惡化到健康威脅的連鎖反應。本篇具體介紹一下二次供水余氯流失的四大污染途徑與余氯不合格的核心風險。
一、二次供水余氯流失的四大污染途徑
1.儲水設施清潔缺位:微生物滋生的“溫床”
水池、水箱若長期未按規范清洗消毒,在夏季30℃以上的高溫環境下,池壁易附著泥沙、有機物形成污垢,甚至滋生綠色苔蘚;同時,水體中殘留的微生物會以污垢為載體大量繁殖,加速消耗水中余氯——原本可維持12-24小時的余氯,可能在污染嚴重的水箱中4-6小時內就消耗殆盡,失去消毒能力。
2.防護裝置失效:外源污染“入口”未堵
部分二次供水設施的通氣管、溢流管未安裝防護隔網,或隔網破損,導致蚊蟲、鼠蟻、落葉等異物進入儲水設施:蚊蟲攜帶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原體,會直接污染水體并消耗余氯;室外水箱若人孔未加蓋密封,雨天雨水夾雜地面揚塵、垃圾滲入,不僅稀釋余氯濃度,還會引入新的微生物,進一步加劇余氯消耗。
3.管道連接不當:污水倒灌的“隱形通道”
若水池的排水管、溢流管直接與下水道相連,或管口淹沒在下水道污水中,當市政管網水壓波動時,下水道污水可能通過“倒虹吸”原理倒灌進入水箱:污水中的高濃度有機物、病原體不僅會徹底破壞水體余氯,還會造成水箱內水體嚴重污染,即便后續補充消毒,也需更長時間才能恢復余氯達標。
4.儲水時間過長:余氯自然衰減“超期”
自來水在水箱內的停留時間若超過24小時,余氯會因自然揮發、與水體中有機物反應而持續衰減——根據行業數據,常溫下自來水在密閉水箱中停留1天,余氯濃度會下降30%-50%;若水箱容積過大、用水量少,停留時間甚至超過48小時,余氯濃度極易低于GB5749-2022《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管網末梢水游離氯≥0.05mg/L”的要求,無法實現持續消毒。
二、余氯不合格的核心風險
1.消毒失效:病原體傳播風險劇增
余氯的核心功能是殺滅水體中的細菌、病毒及寄生蟲卵。若余氯濃度低于0.05mg/L,這些病原體無法被有效滅活,居民飲用或使用這類水(如漱口、清洗果蔬)時,可能接觸到病原體,增加感染腸胃炎、痢疾、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風險,尤其老人、兒童等免疫力較低人群更易受影響。
2.微生物泛濫:水質污染惡性循環
余氯對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消失后,水體中的細菌、藻類會快速繁殖:細菌大量滋生會導致水體濁度升高、出現絮狀沉淀物;藻類繁殖則可能使水呈現綠色、褐色等異色,同時釋放代謝產物,進一步惡化水質。這種“微生物繁殖→消耗余氯→更多微生物繁殖”的惡性循環,會讓二次供水徹底喪失衛生保障能力,成為新的污染源頭。
3.感官惡化:異味異色影響用水體驗
余氯不合格常伴隨水質感官指標變差:一方面,微生物代謝會產生氨氮、硫化氫等物質,使水出現腥臭味、腐臭味;另一方面,余氯若因與有機物反應過度消耗,可能生成微量消毒副產物,導致水帶有刺激性“藥味”。這些異味異色不僅影響日常飲水、烹飪,還可能讓居民對水質安全性產生擔憂。
4.健康隱患:長期接觸的潛在危害
長期飲用或使用余氯不合格的水,除了直接感染病原體,還可能因微生物代謝產物攝入引發慢性健康影響,如腸胃功能紊亂;若水體因余氯不足滋生有害藻類,其釋放的藻毒素可能對肝臟、腎臟造成潛在損害。此外,部分微生物還可能附著在水管內壁形成生物膜,加速管道腐蝕,進一步污染后續水體。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