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大腸菌群是總大腸菌群中的一部分,主要來自糞便。適用于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企業污水及醫院廢水的監測,是綜合評價城鎮污水,尤其是生活污水污染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標。目前,常見的糞大腸菌群的檢測方法主要有:多管發酵法、濾膜法、酶底物法等。下面我們來了解下吧!

1.多管發酵法
主要是通過污染水樣接種入根試管中進行恒溫培養,利用大腸菌群繁殖時使乳糖發酵,并能使乳糖蛋白胨培養液變黃,同時產生氣泡的特有現象,根據不同接種量的發酵管所表現陽性結果的數目,從MPN表中查的相應的MPN指數,計算每升水中糞大腸菌群的最近似值。
2.濾膜法
將水樣注入已滅菌的放有孔徑為0.45μm濾膜的濾器中,經過抽濾,將細菌截留在膜上,然后將濾膜貼于M-FC培養基上,經44.5℃溫度下進行培養,計數培養基上呈藍色或藍綠色的菌落,計算出每升水的糞大腸菌數。
3.酶底物法
將加入酶底物檢測試劑的100ml水樣注入51孔或97孔的定量測量盤中進行密封后培養,由于大腸菌群細菌能產生一種β-半乳糖苷酶分解PG使得培養液呈黃色,同時大腸埃希氏菌可以產生葡萄糖醛酸酶分解MUG,培養液將會在波長366nm紫外光下產生熒光反應。通過計算有黃色反應和熒光反應的孔穴數,可對照MPN表查出其代表的糞大腸菌群最可能數。

糞大腸菌群檢測時,水樣采集后應在2h內檢測,否則應在10℃以下冷藏但不得超過6h。實驗室接樣后,不能立即開展檢測的,將水樣于4℃以下冷藏并在2h內檢測。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